close

 

封建秩序的黃昏:左傳.jpg     作者:楊照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3/12/19


古文觀止中比較合我胃口的,大概就屬〈左傳〉了,因為它文字簡潔、廢話很少,但含意很深、訊息量很大。

〈左傳〉並不好讀,我常常搞不清楚哪些是名詞、哪些是動詞,名詞指的究竟是人、地、還是物,動詞又有些古字和今字的差異,少了前輩大師高手註解說明,實在是讓人看得霧煞煞。

單單只是一本左傳的內容翻譯讀來也許會稍嫌乏味,幸好作為一本導讀書的作者楊照很清楚要怎麼撩起讀者的興趣,這本書講述的最多是關於左傳內容的時間點-春秋時代-相關歷史與文化背景。

周人翦商,用「封建」原則取代原本「共主」的政治架構。封建的基礎是親族與宗族的關係,所以在周代來說,親屬關係就是政治關係,親屬關係失序必然造成政治關係失序,要維持封建秩序,就必須確認這個親族名稱必須做出什麼行為才是正確的,而這也是孔老夫子強調的「正名」。

孔子認為要治理好國家,首先就是要「正名」,一個父不父、子不子的國家是沒辦法治理好的。

東周以後,王室力量衰微,封建規則逐漸被邊緣化,強大起來的各個封國胳膊硬了主意也大,各有打算,不再覺得有必要遵從封建架構的行事規則。

其實箇中緣由很容易理解,試問如果上個世紀的老大哥英國今天跳出來說:「老子以前是地球一哥,管理很有經驗,大家繼續乖乖聽我的,保證世界和平。」我一定當他們是故意出來耍寶的,啊哈哈!別鬧了,你問過美國和中國沒有?!

周天子自己硬不起來(指拳頭),當然是諸侯國裡誰夠硬就誰當大哥、訂規矩啊!

我們這種只有普通智慧的凡人覺得理當如此,但是兩千多年前孔子不這麼看,在他想來,各國為了爭當大哥搶破了頭,要讓各國和平相處,就必須回歸現在諸侯愛理不理的那一套封建秩序,把彼此的親屬關係搞清楚,依照親屬(與周天子)遠近關係來行事,大家依序行事、各安其位就不會有問題。

孔子的「必也正名乎」主義,聽在學生子路耳裡卻不以為然,子路很不客氣地回答:「何其迂也!」迂的意思是:言行見解陳舊不合時宜。子路吐槽孔子的話,按照現代人的白話來理解那就是:您老真是LKK,那套早就落伍了!

——在比拳頭、拼實力的時間點堅持用親疏關係遠近的封建規則來解決政治問題這不是搞笑嗎?就連只比孔子年輕九歲的子路都已經沒有維護封建規範的信念了。

可想而知,孔老先生這套在列國滯銷乃是必然的結果,孔子自認有才華、有抱負,對政治懷抱滿腔熱血,無奈當政者對他就是不感冒,面試屢屢不過。

傳說孔子為了批判當時國際事件的是非對錯,於是寫了一本書叫〈春秋〉,以微言大義警告亂臣賊子,也有一派說〈春秋〉真正的作者並非孔子,無論〈春秋〉的真正作者是誰都不影響〈春秋〉被撰寫的真正用意:這本書不是著眼於我們今日認定的歷史功能,它的重點也不在於紀錄發生了什麼事,而在於人們應該如何正確(指封建禮儀之下)理解當時(春秋時代)的這些事情

後人未必全知古事,光只看〈春秋〉,肯定會莫名其妙,於是就有了解釋「經」的「傳」。

春秋三傳,大名鼎鼎,國學常識必考,〈公羊〉、〈穀梁〉、〈左傳〉。

〈左傳〉比〈公羊〉、〈穀梁〉有趣,因為它是「以事解經」,啥意思?當年考試的時候我也不懂,反正就硬背,現在我終於瞭了,「以事解經」就是說,針對〈春秋〉記錄中三言兩語的評論去展開,詳述原本事件的來龍去脈。舉例來說,〈春秋〉像是社論,而〈左傳〉則是對應的社會事件新聞。

對我們來說,就算是闡述事件的〈左傳〉讀起來也容易不到哪裡去,因為我們並不清楚春秋時人們是怎麼想的、他們會什麼會這麼做。透過這本選讀,能夠帶領我們進入東周時代,瞭解春秋時代的法則。

 

話說,本書入手之後,拿出書中內夾的DM,才知道關於楊照這個「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居然要出十本,還可以一次整套預購,優惠1600NT......=_=看著手上的實體書,又做不到厚臉皮把看完的書退回去,我只好對自己說,散買有散買的好處,我只要挑選自己想看的部分入手就好。

 

相關閱讀:[閱讀]左傳˙莊公十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左傳 楊照
    全站熱搜

    懶人蓮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