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久沒寫點東西,來分享一下讀書心得。本篇算是〈封建秩序的黃昏:左傳〉的延續閱讀。

 

〈左傳〉裡,莊公十年的年度名段是「曹劌論戰」。相信大家都很耳熟能詳,國文課本很愛選這段,倘若國文課本沒選,補充教材裡多半都會有。真的很不熟的話,嗯,等到打算衝國考的時候再來看就好。

其實除了「曹劌論戰」以外,莊公十年發生的諸多事件相當精彩,情節曲折,前因後果、新仇舊恨全都有,尚有鄉民最愛收看的狗血戲碼:桃色糾紛引發滅國戰爭。

 

 傳 莊公十年 tmp.png  

吾人今天口中說的〈春秋〉一書,其實是魯春秋,是魯國的文獻紀錄。以君王加上其在位年份加以編年,既然是魯國的紀錄,這個君王當然就是魯國的國君。莊公十年,就是魯莊公即位後的第十年。

這一年,齊國入侵魯國!

 

齊國和魯國地理上是鄰居,關係卻相當不好,今年你打我、隔年就是我扁你,兩國的恩怨大概就如同跟以前的德國和法國一樣,一個做了初一,另一個就做了十五,打來打去結成世仇。

單就國力而論,魯國相對魯蛇一點,齊國自恃是大國、強國,經常欺負魯國。大國仗著自己粗壯(指胳膊),想打架時就隨便找個理由出兵痛扁鄰近小國,這在春秋時代是司空見慣的事。

莊公十年這一次齊國的理由倒也不全是為打而打掰出來的藉口。就在去年(莊公九年)齊襄公被刺,齊國發生內亂,逃亡在外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當上新國君,從公子小白升級成「齊桓公」。

現在的古裝不時有這麼一幕,青樓裡招呼客人:「唉啊,公子您好久沒來啦!」只要看見年輕的男人就可以通稱「某公子」。然而在春秋時代,不是隨便什麼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可以被稱為「公子」,這是一種有尊貴身份的稱謂,公子,意為「公之子」,唯有國君的兒子能稱「公子」。

當年出奔的齊國公子不只公子小白,魯國這邊也收留了一個:公子糾。養公子千日用在一時,眼見齊國國君缺位,天賜良機啊,儘管公子小白捷足先登,魯莊公卻不願放棄扶持一個親魯的齊君的美妙計畫,連忙徵召軍隊,打算靠武力強行擁立公子糾上位。大國報仇,一年不晚,齊桓公屁股的位子作穩後,隔年就來找魯國撂袖子扳手腕了。

話說從前,為什麼齊國會發生內亂呢?總結起來,都怪死掉的那個齊襄公人品不好,幹了太多荒唐事,以致天怒人怨。

具體事例可追溯到魯桓公十八年(=魯莊公元年前一年)。

齊襄公有個很美麗的異母妹妹文姜,兩人之間發生了亂倫曖昧,即使文姜嫁給了魯桓公,兩人照樣繼續私通。桓公十八年,魯桓公帶著文姜到了齊國,文姜和齊襄公兩位〈我的妹妹/哥哥是愛人〉的男女主角既然見了面,難免要找機會耳鬢廝磨纏綿一番。這會兒,後知後覺的魯桓公總算發現自己頭上帽子變了色,很Man地把文姜痛罵一頓,沒想到文姜向「奸夫+哥哥」齊襄公告狀之後,魯桓公居然意外死了!

左傳桓公十八年這麼紀錄:「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於車。」夏天四月,齊襄公設宴招待魯桓公,派齊國的公子彭生替桓公駕車,然後桓公就死在車上了!古代諸侯死亡曰「薨」。

儘管左傳沒記載桓公是怎麼死的,相信這暗示也足夠旁人腦補過程了。

國君莫名其妙地死在齊國,魯國臣子向齊國強烈抗議,要求懲治公子彭生。當時的時代氣氛正逐漸朝著弱肉強食演變,國力強的大國說話就大聲,小國必須俯首聽從,同此之時封建秩序下的禮儀規章依舊存在,只是前者不斷增長,後者影響力慢慢消退。即使是大國如齊國,這時候依舊不得不屈服於國際(春秋各國諸侯)輿論壓力,選擇處死公子彭生,算是給魯國一個交代。

 

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合理懷疑,公子彭生極有可能是奉了齊襄公的命令謀殺魯桓公。齊襄公很顯然就是個不講道理的惡霸,魯人拿這個主謀沒輒,只能要求齊國嚴懲「兇手」。倘若魯桓公真是被公子彭生所殺,公子彭生被處死不算冤枉,但亦可說是頂了齊襄公那部份的罪責,當了替死鬼。

經過這一連串襄公偷情、桓公死亡、公子彭生遭到處死的事件後,齊國的明智人士看出了襄公這個BOSS做事亂七八糟,出了事又沒有guts為屬下遮風擋雨,不久齊國亂事將起,於是公子糾帶著智囊管仲投奔魯國,而鮑叔牙陪著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國去。

 

八年後(魯莊公八年),齊襄公到貝丘打獵,齊襄公及其隨從眼前突然冒出一頭大野豬,但他的隨從卻說:「這是公子彭生啊!」齊襄公大怒說:「彭生你竟然還敢出現?!」這台詞完全就是惱羞成怒的反應嘛!如果沒心虛的話,會朝著「你有什麼冤屈」這方面去展開思維吧?齊襄公朝野豬射箭,沒想到那頭大野豬中箭之後竟然像人一樣站立起來發出啼叫。這下子把齊襄公嚇壞了,嚇得從車上摔下來,並且跌傷了腳。

由於齊襄公對連稱、管至父兩位臣子言而無信,導致兩人心生不滿,這兩人聯合同樣對齊襄公有怨氣的公孫無知(齊襄公的姪子)密謀叛亂。野豬事件發生後,叛亂黨認為機會來了,發動武力逼宮。齊襄公被弒(地位低的人殺死地位高的人曰「弒」),公孫無知自立為君。公孫無知沒爽多久,也被宰了。這下子齊國沒有國君了,聽到消息,在外出奔公子們急忙趕路回齊國,先到先贏啊,公子小白搶先卡位,成功即位。

 

時間暫時回到魯莊公九年,這時齊國新君初立,內亂方平,即使是這樣,齊國照樣把想來佔便宜的魯國揍得鼻青臉腫。

魯國輸得有多悽慘呢?帶隊上陣的魯莊公為了方便落跑,主動拋棄自己的專用兵車(國君的車駕太醒目),換了其他車子跑路,兩個部將刻意使用魯莊公的兵車、帥旗,代替主君被齊軍俘虜,魯莊公才得以逃回魯國。以講究貴族風範的春秋時代來說,換一輛(不拉風的)車落跑,還真是有夠灰頭土臉的。

把魯國K得滿頭包,齊國猶不解氣,隔年還來報復。魯莊公十年春,齊桓公派兵攻打魯國。雖說魯國實力上略遜一籌,但魯莊公很有志氣,執意要與齊國戰上一戰。

魯莊公聽取曹劌的建議(曹劌論戰),在長勺這個地方打敗了齊軍。

沒過多久,同年六月的時候,齊國聯合宋國的軍隊,在魯國境內郎這個地方稍微「逗留」了一陣。

顯然長勺的失敗,讓齊國的大國臉面掛不住,心有不甘,回頭又約了打手小弟宋國,打算找回場子。

這一次魯國很聰明地先把相對弱小的宋國痛揍一頓,讓宋國哭著回家。齊國沒想到找來助拳的小弟竟然先退場了,因為剛被毆過,一看身邊沒人,心裡發虛,乾脆裝作出門旅遊,也摸摸鼻子回家了。魯國的一場國土入侵危機於是宣告解除。

 

 

下一段精彩的來了,熱鬧的春秋時代「世間情」!

蔡哀侯娶于陳,息侯亦娶焉。息媯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秋九月,楚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

蔡侯從陳國娶了一個夫人,息侯也從陳國娶了夫人。按照春秋的慣例,息侯這個夫人稱:息媯(音「規」),意思是指「嫁給息家的媯姓女子」。

 

題外話插播:

唔、也就是說,蔡侯的夫人應該叫蔡媯(ㄍㄨㄟ)……

話說息媯要回娘家陳國,半路經過蔡國。蔡侯說:「這是我妻子的姊妹。」留下息媯加以招待。會面時,蔡哀侯「弗賓」,就是說他幹了一些不太禮貌的事。眼見息媯美貌動人,蔡哀侯豬哥性發作,朝小姨子伸出鹹豬手。

蔡哀侯的行為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男人撞見女神忍不住癡漢了一把,可大家要想,蔡哀侯並非是沒錢沒權、沒見過世面的窮宅男,他好歹是個春秋小國的諸侯,可說是富N代+權N代,美女美人,肯定不缺,何至於一副沒見過正妹的急色鬼樣?由此可以知道兩件事:一:息媯很美,美得會讓男人「衝動」,二:蔡哀侯德行不太好,而且腦筋也不太好(讓小頭控制大頭)。

息侯得知自家美女老婆被蔡侯調戲,非常火大,可是息國國力比蔡國差上一截,打不過人家,息侯沒法用自己的拳頭出氣,他眼珠一轉,主意就出來了,我打不過沒關係找個打得過的。息侯派出使者向楚文王商量,請求楚國攻打息國。楚國是大國,息國怎麼擋得住,息侯就會向蔡侯求助,蔡侯是息侯姻親不能袖手旁觀,屆時楚國便能夠名正言順的攻打蔡國了。

蔡國是南方的小國,與楚國鄰近,楚王(楚文王)巴不得有藉口能夠擴大地盤,自然滿口答應。魯莊公十年秋天的九月,楚國出兵在莘這個地方打敗了蔡國,而且俘虜了蔡哀侯,把蔡哀侯帶回楚國。

這一大串故事,在春秋經上只紀錄了「以蔡侯獻舞歸」這麼一句,《公羊傳》針對這句的解釋:「蔡侯獻舞何以名?絕。曷為絕之?獲也。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翻譯如下:為什麼要稱蔡侯獻舞的名字呢?因為他的君位斷絕了。為什麼說他的君位斷絕了呢?因為他被俘獲了。那麼為什麼不說他被俘獲了呢?因為《春秋》的作者不贊成夷狄之邦俘獲中原地區的國君。(PS:楚國在當時的中原國家眼裡乃是蠻夷,《春秋》裡總是把楚國很貶低地稱為「荊」——連國家都不是,只是個南邊的野蠻地區。)

——用一句話表達這麼多意涵,《春秋》的作者真是用心良苦。

 

然而蔡侯、息侯、息媯的引發國際的糾紛還沒完,後續事態擴大,主角陣容加入楚文王,演變成「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人妻」,非常精彩,不可不看。

《左傳‧莊公十四年》:
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蔡哀侯被擄至楚國之後,他想了一個方法報復,蔡哀侯故意在楚王面前稱讚息媯貌美如花、美若天仙,一次兩次以後,楚王也被逗得心癢癢的。

楚子如息」,「如」的意思是「往、到」。楚王到了息國。
以食入享」,以:連接詞;食:食物;享:同「饗」,設宴。息侯準備了食物設宴招待楚王。

大概是經此機會楚王看到了息媯,唉啊,真真是女神!索性把息國給滅了,息媯帶楚國當夫人,既增加國土又得一美眷,一舉兩得。

息媯和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堵敖,一個是後來的楚成王。儘管如此,息媯卻從來不主動對文王開口說話。楚文王問她原因,息媯回答說:「我一個女人卻嫁了兩個丈夫,既然不能(為丈夫守節而)死,哪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男人呢,下面硬了心腸就軟。楚文王聽到這話不認為美人給他難堪,反而覺得應當想辦法哄美人開心,息媯為什麼不開心?想必是感傷息國的滅亡,滅亡息國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楚文王……當然不是!一切都是蔡哀侯的錯,都怪蔡哀侯當初在那裡慫恿挑撥,才導致息國被滅。楚文王決定好好教訓「始作俑者」替美人出氣。於是這一年(魯莊公十四年)的七月,楚國進攻蔡國,將其佔領。

左傳在這裡紀錄了一段評論:「君子曰:《商書》所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不可鄉邇,意為不可接近。整句的意思大概是說:「壞事的蔓延,就像草原上燃燒的野火一樣迅速,使人無法接近去撲滅它。這說的就是蔡哀侯這樣的行為吧!」

左傳的感想多偏向道德層面,它想表達的大概是:惡行的影響會蔓延擴散,導致不可收拾,連放火的人都給燒了,所以大家要心懷善念,不可為惡哦!

而我個人對整個事件的感想是,因為蔡哀侯是笨蛋,是笨蛋卻又為惡,滅亡是必然的宿命

蔡哀侯替息媯向楚文王拉皮條本就是一個天大昏招——把一個同自己有過節的美女送到一個有權有勢的男人身邊,真是蠢到不能再蠢了!若是楚文王沒看上息媯,蔡哀侯的復仇計畫流產;然而一旦楚文王見獵心喜,固然息侯會倒楣,但是蔡哀侯也要面臨世界上最強大的一種颶風,叫「枕邊風」,別忘了蔡國就在強大鄰居楚國隔壁,屆時息媯要透過楚王讓蔡侯穿小鞋簡直跟吃飯一樣容易啊!所以他用這一招,只有兩種結果,前者計謀失敗,後者給自己埋個不定時炸彈。究竟能得到什麼好?!


回到莊公十年,有始有終看完最後一段:「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這裡的齊侯是齊桓公,話說當年他還是「公子小白」在外流浪時,曾經經過某個小國家譚國,但是譚國並沒有以大國公子的禮儀來招待他,等到齊桓公即位,諸侯慶賀時譚國還是沒來。齊國以譚國無禮,出兵滅了譚國,譚國國君逃到同盟國莒國。「奔」是逃亡之意。

當時大國兼併小國的狀況頻頻發生,「禮」在強權之下被大國拿來充當出兵的藉口,小國家在大國們的彼此角力夾縫中艱難求生,常常無可避免地被掃到颱風尾而遭滅頂之災。其實譚國也沒做錯什麼,它不能預知齊國哪個公子能夠即位,幫了公子小白,萬一是公子糾上位,譚國也不會有好果子吃。擔心壓錯寶,乾脆兩不相幫,結果還是被齊國給滅掉了。同樣是下注賭輸的魯國,因為國力夠強,還有本錢在長勺挽回顏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左傳 蔡哀候 息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懶人蓮花 的頭像
    懶人蓮花

    腐毒花園

    懶人蓮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